越剧健在老艺术家陆锦娟的演绎之美藏于古籍中

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故事与江苏启东紧密相连。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槛,开始了我的戏曲之路。但不幸的是,由于健康原因,我不得不离开了那里。1947年,我重返戏台,在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学习,这是我的第二次尝试。我以小生为职,并曾用艺名陆金娟,但后来固定下来的是“陆锦娟”。在这里,我有幸拜师裘凤山,他是我人生的重要导师。

经过艰苦的修炼和刻苦的努力,我终于掌握了一套扎实的基本功。在学校毕业后,我参与了多部经典戏曲演出,如《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富贵之家》,因其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唱腔优美而逐渐走红。

1953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我首次组建飞鸣越剧团,并担任团长和主要演员。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机遇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小队伍中包括一些优秀的人才:小生陆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和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等,以及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和孙江林等。

我们在苏州新艺剧院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公演,那是一场关于《牛郎织女》的表演。这之后,我们又上演了一场《薛丁山与樊梨花》,我领衔主演,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小团体成为了国营剧团自负盈亏,而我们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好评。1956年,我们上演了一部改编自姚水娟的话本小说《啼笑因缘》,这是一部精心打磨过的作品,它让我得以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平。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令人难忘的情景,比如在解放剧场上的表现以及对现代话题戏曲如《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探索。

1960年代初期,当全国整风运动开始时,我们的小组被划归到虹口区文化局领导管理下。这一决定对我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当年的春天,我们上 演了一场古装大戲《智审泥神》,并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到了1964年底,当全市各个地区文化工作队组织送戏下乡活动时,我们作为“青浦队”前往金山县城进行巡回表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京韵及南音两种音乐形式的大型节目,其中包括古典乐器、二胡及琵琶等传统乐器,以及各种民间歌谣,以此来丰富人们生活方式。

然而,不久之后,便进入了1979年的重组阶段。那一年,当我回到虹口越剧团的时候,为该团提供了新的活力。同年10月,该单位正式定名为虹口越劇團,并由原“飛鶴”、“東風”越劇團部分人员組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1980年的徐汇共舞台还是1986年的共舞台,都能看到我的身影,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每一次登台,每一次表达,都让我感到无比荣耀,也让那些看过我的朋友们记住这一段历史。而现在,每当有人提起那时代,更是让我想起那些岁月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欣喜若狂的心跳。我,就是那个名字响彻岁月的人物——陆锦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