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灿,男鼓师,学名胡绛章。1921年12月,在浙江省嵊县马仁村这一充满戏曲气息的地方,他便悄然降临于世。在那个多风雨的年代,他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辍学,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当道士时,他学会了打击乐,这一技艺将成为他后来在越剧界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石。
1946年底,胡章灿踏上了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大舞台。他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身分进入了上海越剧界,并在小世界明园剧场、恩派亚大戏院、南京新街口中央剧场和上海正国剧场等地伴奏演出。他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用他的鼓点为那些精彩纷呈的情节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力量。
1950年4月,胡章灿加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上海越剧院前身。在这里,他担任司鼓,并且开始走向更高层次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是鼓师,更是一名老师。他主教音乐班中的鼓板、打击乐和伴奏课程,为后来的许多青年才俊开启了解放之门。
1952年,与李子川、马良忠等人一起,他们整理编写出了《越劇傳統曲牌》,这是他们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一次深刻总结。此外,在1960年的秋天,胡章灿调任到了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不仅继续教授音乐,还带领学生们成立了越劇鼓板研究小組。这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小组,他们编写了《越劇鼓板研究資料》(第1集),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记谱方法,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退休前的1981年7月,胡章灿继续留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嵊县越劇之家培养学生三十余名,让他们继承并发扬这个传统艺术。在他的引导下,这些青年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仿佛能听到 胡章灿那悠扬而又激昂的声音,那是他用生命去塑造和传承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美好事业不懈追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曾经聆听过他的声音的人来说,无疑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因为在那一瞬间,你仿佛触摸到了古老文化中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对艺术健在永恒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