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灿:越剧鼓点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在浙江嵊县马仁村的一个小山村里,1921年12月出生了一个名叫胡绛章的人,他将来会以“胡章灿”为人称,而他的名字与他即将展开的一段传奇生活紧密相连。胡氏的故事,从一位道士学鼓板开始,一直延伸到成为上海越剧界的一员,再到教书和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幅独特而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
1946年底,随着父亲的病情恶化,胡绛章不得不辍学。他选择了当道士,这是一条平凡但充满挑战的小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打鼓,并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到了1949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胡绛章决定投身于越剧这门艺术,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去服务人民。1950年4月,他加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越剧院。在这里,他担任司鼓这一角色,不仅是演奏家,更是表演艺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2年的春天,当李子川、马良忠等人整理编写《越剧传统曲牌》时,胡氏作为其中一员,他们共同为这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几年的时间里,在上海市戏曲学校学习并教授音乐班中的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打击乐和伴奏技巧,这对于培养新一代艺人的作用无疑极大。
1960年代初期,由于工作上的调整,胡章灿转往上海越剧院学馆担任副班主任兼音乐教师。在那里,他成立了一支由自己带领的小组专注于研究和推广鼓板技艺。这份热情让他创作出了《越劇鼓板研究資料》,并且还发明了一种简化记谱方法,使得教学更加高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技术传承与发展。
1981年7月,在退休前夕,尽管已经步入晚年,但仍旧没有忘记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情怀。他回到故乡嵊县,为当地建立起了一所名为“嵊县越劇之家”的培训机构,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给予他们全面的指导,使得这些青年人能够顺利进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并最终成为新时代中的著名演员之一。
从此以后,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听到那些熟悉又充满力量的声音,那些声音来自何方?它们来自那个不愿放弃追求梦想、用生命去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心灵——那就是 胡章灿 的手指在敲击着古老而神秘的鼓面上产生出的节拍,它如同心脏跳动一样,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和发现美好世界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