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7花园会碧玉簪的旋律重现

在浙江各地流动的男班艺人中,佘惠民早已从“东阳班”——婺剧中移植出了《碧玉簪》。原来的婺剧《碧玉簪》的故事讲述了新婚夫妻王玉林和李秀英因表兄顾文友骗得的假情书与碧玉簪而失和,李秀英被王长期。为了求夫妻和好,她百般忍让,但最终不幸遭到其父以“不贞”罪名一脚踢死。后来查明真相,王玉林愧悔至极,最终碰阶而亡。而顾文友则送官府问斩,成为了所谓的“三家绝”。

然而,这部戏并未受到观众喜爱,演出时艺人们自己也感到心疼,因为善良的李秀英无辜受害。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们购得《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通过这些材料对剧情进行了大幅度改编。这次改编将原本的情节作骨架,以婺剧的情节为基础,同时在李父赶至王家问罪一场中的对笔迹情节上作出了重大修改。

改编后的《碧》剧,在1920年男班第三次进上海时首次上演于海宁路天宝里民兴茶园,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是因为当时小歌班在技艺上有多方面的改进,可以接受上海观众。此外,由于正值五四运动之际,对女权问题更加关注,《碧》剧以及随后上演的一些其他作品内容同情女性,与讴歌女性适应潮流,因此受到了欢迎。

1952年,由绍兴地委鲁迅越剧团重新进行了改编,将原有的悲惨结局改变为大团圆结局,即王玉林发奋读书、考取状元,请凤冠霞帔向李秀英赔礼认错。但这次改编并不成功,只有一场即告结束。

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一些艺术工作者认为必须对这个题材进行新的处理,以揭露封建礼教残酿,使之更符合时代精神。在1956年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提出的挖掘、整理、改编传统戏曲的问题下,该剧再次得到重视,并由杭州越剧团重新整理并上演于新中国舞台。这次版本省略了顾文友一线,更深入阐释了一些关键场面,如“回娘家”、“三盖衣”、“送凤冠”,并且去除了许多封建糟粕元素。

此版本在1956年10月首演于新中国舞台,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观众评价好,而且还获得了一些中央领导人的肯定。随后,该劇又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在1962年放映全国,为越劇赢得了更多关注,也使得该劇成为越劇的一个重要经典代表作之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