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越剧团孟丽君的碧玉簪一段传奇的完整版改编之旅

《碧玉簪》:越剧的传统与变迁

在舟山越剧团孟丽君的演绎下,《碧玉簪》这出戏曲经历了多次改编,展现了一段传奇般的艺术旅程。从最初的婺剧到后来的越剧,每一次改编都如同一场戏剧化的情节发展,让这个故事得以流传至今。

最早版本是由佘惠民早在男班艺人流动于浙江各地时,移植自“东阳班”——婺剧。原版《碧玉簪》的基本情节围绕着新婚夫妻王玉林和李秀英,以及表兄顾文友之间的纠葛展开。在婺剧版中,李秀英性格更为委婉温顺,最终郁郁病亡;顾文友相思而殁。这一版本虽然受到观众不喜爱,但也让艺人们感受到了改作之必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潮水等艺人将《碧》剧进行了大幅度改写,将结局从悲惨无告转变为大团圆。此版本在1920年男班第三次进上海时首次上演,在海宁路天宝里民兴茶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情节上的变化,使得《碧》剧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风气,并吸引更多观众。

然而,当解放初期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时,《碧玉簪》的这一“老套”结局再次被质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原有内容就完全失去了价值。张云标口述记录本中的修改尝试,即使没有得到领导认可,也反映出了对妇女遭受封建礼教残酷待遇深刻关注和同情。

1956年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传统戏曲进行挖掘、整理和改编的大力推动,此举重新唤起了对《碧》剧的重视。在新的理解下,《 碧玉簪》的旧版虽有其不足,但同时也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揭露了封建道德残酷,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民族心理,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改变命运。

基于这些认识,对《碧》劇进行了全新的整理,不仅去除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还加强了语言表达和舞台表现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杭州越劇團演出的新版《碧玉簪》,于1956年10月在新中国劇院首演,一炮走红,并迅速成为各越劇團争相上演的一部经典作品。此外,该劇还被拍摄成彩色电影,为广泛观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