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与京剧打侄上坟

《打侄上坟》是一出京剧传统戏,剧情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讲述了陈大官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陈伯愚抚养长大。然而,陈大官误交损友,要求与叔父分家,并将分得的家财挥霍一空,沦为乞丐。一年干旱成灾,陈伯愚放粮赈济灾民,陈大官也来领粮。伯愚见而大怒,痛打大官。大官悔愧交加,清明节到坟园哭祭双亲。陈伯愚夫妇见坟前有纸灰,得知大官尚有孝亲之心,于是将其带回家中。自此,大官改过自新,刻苦读书,后得中状元。

马连良在《打侄上坟》中饰演陈伯愚一角,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将陈伯愚的愤怒、失望、痛心以及后来的宽恕和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的几个著名唱段,更是成为了京剧艺术中的瑰宝。


【西皮三眼】“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


这一唱段出现在陈伯愚哀叹自己没有子嗣的痛苦心情时。马连良将传统唱词“为儿女我也曾朝山拜庙,为儿女我也曾补路修桥”的第二个“为儿女”改为“为子嗣”,避免了唱词的重复,使唱段更加流畅且富有情感。他的嗓音圆润而富有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陈伯愚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西皮散板】“提起了二爹娘要掌儿的嘴”


这段唱词出现在陈伯愚痛打陈大官时。马连良的唱腔激昂而有力,将一位叔父对不争气的侄子的气恨表露无遗。他的表演充满和张力,让观众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激烈。同时,这段唱词也展现了陈伯愚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痛恨侄子的不争气,又对其抱有期望和希望。


马连良在《打侄上坟》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不仅通过精湛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陈伯愚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还通过丰富的身段和动作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他的表演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挚的情感。


此外,马连良在《打侄上坟》中还注重与其他演员的配合和互动。他与饰演陈大官的演员之间的对手戏尤为精彩,两人通过眼神、动作和唱腔的配合,将剧情推向,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韵味。


京剧《打侄上坟》中的著名唱段,是马连良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以深情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陈伯愚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这些唱段也见证了马连良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作为京剧爱好者们心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和韵味,更让后人铭记了马连良这位京剧大师的卓越贡献。


马连良的表演艺术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更在于他对人物内心的深刻理解和刻画。在《打侄上坟》中,他通过丰富的表演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将陈伯愚这一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入人心。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Similar Posts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