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1890—1943)是继谭鑫培之后京剧老生行当的里程碑式人物,与杨小楼、梅兰芳并称“三大贤”。他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为汉派老生奠基人,13岁以“小小余三胜”艺名登台,后拜谭鑫培为师,在谭派基础上融合家学底蕴与文人审美,创立清刚雅正、寓巧于拙的余派艺术,开创了京剧老生“无腔不熏余”的新格局。其传世“十八张半唱片”被奉为老生声腔圭臬,至今仍是戏曲院校核心教材。
一、《战太平》·“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
这出改编自谭派的家门戏,经余叔岩重塑后成为余派武老生代表作。剧中花云被擒时的【二黄导板】唱段,以“擞音”和“脑后音”强化悲壮气息,如“大将难免阵头亡”一句,通过韵处理将“亡”字尾腔化入鼻腔共鸣,既保留谭派筋骨,又凸显余派刚健风骨23。其独创的靠旗翻身、甩盔踢枪等身段,更将武将末路之态展现得苍劲凛冽。
二、《搜孤救孤》·“白虎堂奉了主公命”
余叔岩对此剧的再造堪称京剧文学性与戏剧性结合的典范。程婴与公孙杵臼对质的【二黄原板】唱段,通过“尺寸”变化刻画人物心理:前段“手无缚鸡力”行腔舒缓显文弱,后段“你莫要口来咬”陡然加快节奏,配合眼神与水袖抖动,展现忠义之士的机敏果决23。剧中“娘子不必太烈性”的念白,首创“喷口”与气声虚实相生技法,被后世称为“余韵念白”范本。
三、《洪洋洞》·“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这出谭派衰派戏在余叔岩手中焕发新机。杨延昭病榻独白的【二黄慢板】,以“云遮月”嗓音塑造暮年名将形象。“天波府”三字运用“橄榄腔”,起音轻落、中段饱满、尾音渐消,暗合人物油尽灯枯之境3。余氏特别设计斜卧椅背、颤抖抚胸的身段程式,将“病房”场景提炼为极具形式美的舞台意象,开创衰派表演新境界。
四、《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虽承袭谭鑫培版本,余叔岩通过声腔革新赋予诸葛亮新解。【西皮慢板】“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一句,在谭派基础上增加“擞音”装饰,尾腔收束时以湖广韵归韵,形成“清音落、浊音起”的立体声效13。其独创的羽扇三颤、闭目抚琴等做派,将“智绝”形象从神坛拉回人间,更显儒雅书卷气。
五、《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余派对此剧的改造彰显文武老生集大成之功。黄忠请战时的【西皮二六】唱段,首创“快板慢唱”技法,“头通鼓战饭造”四字如珠落玉盘,配合刀花翻身时气息丝毫不乱23。其设计的“压马步”“背刀式”等身段,既保留谭派《定军山》的雄浑,又融入武生行当的矫捷,开创“武戏文唱”新范式。
余韵千秋
余叔岩的艺术革新,本质是对京剧表演体系的学理重构。他首倡“四声韵”声腔规范,将湖广音、中州韵与京音科学配比;更创立“身段谱”记录体系,使《洗浮山》《宁武关》等冷门戏得以完整传承。其亲传孟小冬、李少春等人承续余脉,而王佩瑜等当代名家仍以“十八张半唱片”为研习蓝本23。余派艺术如陈年佳酿,历久愈显醇厚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