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上海之旅:王志萍的小歌班故事
在1917年到1920年的四五年间,小歌班从嵊县迁移到了上海,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最终打开了局面,这一过程标志着越剧向“绍兴文戏”发展的新篇章。小歌班自1906年诞生以来,十几年来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髓,在舞台表现、唱腔和剧目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戏班逐渐扩展至数十副,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演员。演出范围也从县内到县外,再扩及浙江乡镇,一些戏班还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演出。这为小歌班闯入上海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开始在上海站稳脚跟,他们通过光复会支持下,在上海有所作为。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迹于市井,他们结伙绑票,在上海形成了一股令人不齿的“嵊县帮”。这使得小歌班遭受误解,被无辜地搜查关押,如同在演出时常被巡捕房骚扰。
真正帮助小歌班成功闯入上海的是那些参与辛亥运动的人士。光复会成员俞基椿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曾参与过辛亥革命,是一位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物,他曾办过绍剧紫云番、小京番,也兼职头主。他对王金发有所助力,为小歌班第一次进 上海打下良好的基础。
1917年4月,小歌 班艺人决定再次尝试闯入上海。这一次他们选择由行头主杨少卿领队,加上派场师傅郑小火和接腔伴奏俞传浩,一行二十多人,以俞基椿的介绍,从嵊县城经宁波抵达 Shanghai。在这里,他们将表演命名为“绍兴文书番”,并且邀请一些在沪地区的绍剧艺术家共同上台,以武打戏吸引观众,并给予他们学习机会。
尽管这一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第二次进军仍旧未能获得成功。然而,这两次努力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心志。一群热情且坚定的艺人们聚集起来,决心再一次挑战这个巨大的市场。在准备期间,他们努力学习书面语,以消除与观众之间语言障碍,这对于后来的越剧语言具有深远意义。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积累和准备,1919年冬,由周钜成领队第三次踏上了前往 Shanghai 的道路。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四十余人的强大阵容,其中包括张云标、高兴荣等著名演员,以及卫梅朵等优秀的小旦。此时,他们已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地道浙江本土风格表演,并且配备了专职乐队进行专业音乐伴奏,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表演质量。此外,还有《三官堂》、《珍珠塔》、《琵琶记》、《梁山伯祝英台》等经典作品,让观众赞叹不已。
最终,在周麟趾亲自回嵊选取琴师组建专职乐队之后,对唱腔和伴奏进行研究,将近似唱腔的声音配上丝弦乐器,使得越剧音乐上的革新达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哥 歌舞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仅赢得了广泛认可,更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