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历史的长河中,小歌班不懈地追求着更高的舞台。1917年到1920年的四年间,这支由嵊县演员组成的小戏班,经历了五六次失败后,终于在上海打响了自己的名声。这一过程,不仅是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越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06年诞生的开始,小歌班就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在表演技巧、唱腔和剧目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十多年来,它们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并且扩展到了浙江乡镇,再到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巡回演出。
辛亥革命后,一些嵊县人进入上海,他们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支持下,在上海滩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为小歌班闯入上海市场提供了一个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迹于十里洋场,他们结伙绑票,影响了小歌班的人口气。
然而,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才真正帮助小歌班打开局面。光复会会员俞基椿,他曾参与过辛亥行动,是这次成功的一大功臣。他带领着部分艺人进入新镜花园,举办了一系列演出,但由于技术水平尚浅,最终还是无法获得观众青睐。
1919年冬,由周钜成和周麟趾领衔的小歌班第三次踏上了上海之旅。在海宁路民兴茶园及新镜花园进行演出,他们改良了语言表达,用书面语取代土话,以迎合广大观众。此外,还有专职乐队加入,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为越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最终,在1920年的春节前夕,小歌班在沪嵊人的支持下,在闸北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戏院(升平歌舞台)正式开幕,这标志着男小歌班在上海站稳脚跟的一刻。周麟趾亲自挑选琴师,将他们组成了越剧史上的第一个专职乐队,为未来越剧音乐革新奠定基础。
这一系列努力,不仅改变了小宋Ban对待音乐的问题,更让人们看到的是,那些来自不同地区但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人们能够携手合作,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段艰难卓绝的征程,对于后来的越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那个时候,那个时代,那些人,他们所做出的每一步,都被铭记下来,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喜怒哀乐,每一份情感都化作永恒的声音传递给我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