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中的名家名段小歌班三进上海

的故事

在一片繁华的城市中,小歌班的一支人马踏上了征途,他们是嵊县的小歌班,梦想着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地。1917年至1920年间,这支小戏班历经艰辛,最终成功打开了局面,为越剧史上的一个新篇章奠定了基础。

这支小戏班诞生于1906年的浙江嵊县,从那时起,它便开始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华,在表演技巧、唱腔和剧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十年的发展,小歌班已经拥有几十副不同的演出团队,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他们不仅在乡镇巡回演出,还逐渐扩展到了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的大舞台。

随着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迁,小歌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支持下,嵊县人逐渐在上海市内外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正当小歌班准备登上大舞台时,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从山野来到城市,他们结伙绑票,在上海形成了一股令人“谈嵊色变”的“嵊县帮”。由于人们将小歌班与这些土匪联系起来,不少艺人遭受误解,被无端关押或搜查。这背后,是那些参加过辛亥运动的人们发挥作用,比如光复会会员俞基椿,他致力于促进艺术交流,为小歌番提供宝贵帮助。

俞基椿是一位文化水平高且富有的嵊县人,他曾参与辛亥革命并投身戏曲事业。他不仅创办自己的绍剧公司,还带领团队进入杭城,并对王金发产生影响。此次他又帮助小歌番顺利进入上海,将其安排在新镜花园进行首场演出,由杨少卿担任行头主,加上郑小火作为派场师傅,以及俞传浩作为接腔伴奏者,一共二十多人组成的小戏集体,以“绍兴文书文馆”(亦称为“笃馆”)为名,在新镜花园开启了第一夜。他们首先上演《碧玉带》,之后还连续进行《七美图》、《七星剑》、《失金钗》、《蛟龙扇》及《白玉带》的表演,但由于缺乏专业音乐伴奏,只能用嘴巴代替唢呐声,与观众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最终不得不撤离。

第二次进军上海的是由红角卫梅朵、高兴荣和张云标以及费彩堂等人的梅朵阿顺队伍,这个团队曾受到其他艺人的好评,因为他们采纳京剧界常用的丝弦乐器配乐,而不是口哨唢呐的声音。这一次,他们改良了角色分配方式,即使出现多角合一的情况,也更加吸引观众,对提高艺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他们还邀请来自沪上的绍剧明星林芳锦等加入,使得节目更具吸引力,观众评价也不错。但是,由于内部矛盾导致这个团体最终解散,再次失败退出沪。

第三次尝试则是在1919年冬,由周钜成领衔的小戏集体再次登陆上海。这个团队汇聚了男女老少各类角色,有张云标、小旦卫梅朵、高兴荣、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人才,此时的小戏已有所变化,采用了一定的音乐伴奏,同时也有意识到语言方面的问题,对此采取措施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此期间,他们主要在海宁路民兴茶园及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戲院(现升平戲院)进行表演,其中以《碧玉簪》、《三官堂》、《梁山伯祝英台》及《琵琶记》的表现较受欢迎。

周麟趾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人物,他曾毕业于陆军讲武学堂并参与辛亥革命。他热爱越剧,对待这份工作尽心尽力,为他的同僚们提供巨大的支持。在1920年的春节前夕,他重新翻修位于闸北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戲院,并命名为升平戲院,这里成为男儿越劇團的一个重要驻点。一系列革新的举措,如成立专职乐队由周孝堂、周小灿和王春荣组成,让越劇音乐走向现代化,使得这种地方性的艺术形式能够与更广泛范围内的人群分享。而这一切,都预示着一种文化跨界与融合的时代潮流正在悄然展开,其影响将深远而持久。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