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上海之旅

在1917年至1920年的三年时间里,小歌班共有五六副班子进入了上海。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这些演员终于打开了局面,揭开了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在此之前,小歌班从1906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髓,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这期间,一些嵊县籍人士在上海也有所作为,他们参与光复会,并逐渐在上海建立起自己的地位。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嵊县籍土匪混迹于十里洋场,导致观众对小歌班产生误解,使其遭受不公正待遇。

然而,这一时期真正促进小歌班成功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士,其中包括光复会的俞基椿。他曾帮助嵊县戏曲界人士筹备并举办演出,为后来的闯入上海打下基础。

1919年冬,由周钜成、周麟趾领衔的小歌班第三次来到上海。这一次他们改善了表演技巧,增加了配乐,并且努力学习嵊县书面语,以便更好地与观众沟通。此外,他们还改革了服装和化妆,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最终,在华兴戏院(升平歌舞台)的支持下,小歌班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们改变单调的声音,将它配以锣鼓,并组建专职乐队进行革新,这是越剧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这些努力,小歌 班终于在上海站稳脚跟,为绍兴文戏奠定坚实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