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岁月里,嵊县的小歌班有着一段曲折而又精彩的故事。从1917年到1920年的三四年间,这支小歌班先后进军上海,不仅开启了绍兴文戏发展序幕,也为越剧艺术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小歌班诞生于1906年,它们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几十副戏班和众多著名演员的大型艺术团体。他们不仅在浙江乡镇巡回演出,还有幸进入了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与观众共享美妙的声音。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开始在上海打拼,他们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还影响到了当地文化生活。在这背离时光背景下的嵊县人,又如何能与“嵊县帮”这些土匪相区别呢?尤其是在那些混迹于市井的人群中,小歌班遭受误解,被无端地搜查关押。这一切都让人感到遗憾,因为实质上,小歌班和“嵊县帮”的存在并不相同,而是两码事。
然而,在这一切困境中,有些人的努力却值得铭记。俞基椿,他是一位光复会会员,以他的支持,小歌班终于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路途。他曾经组织过许多秀气的小京班,并且对王金发的一次失败事件表示同情,从而打开了小歌班进入上海的大门。
1917年的4月,一群艺人们聚集于袁生木家,计划闯入上海。这次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并未阻止他们继续前行。第二次进军上海,他们已经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加上俞基椿的引荐,他们决定在新镜花园举办音乐会。在这里,他们首次与绍兴文戏界接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而这个转变,对于后来的越剧语言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尽管第一次两次进军都未能如愿以偿,但第三次尝试却不同凡响。这一次,由周钜成领衔的小歌班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凭借高水平的表演技巧,以及改革后的语言特色,最终赢得了观众的心。在这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们前进的小歌队伍。
最终,在1920年的春节期间,小歌队伍获得了一块重要舞台——升平舞台,这里将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地方。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专职乐队,为越剧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种革新,不仅提升了表演质量,也为未来越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这样的精神与勇气,使得小宋队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自己梦想,即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声音,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段故事,不只是关于一个戏曲团体,更是一个时代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是对所有追求卓越者的一份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