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到1920年的四年间,小歌班有五六副班子先后进上海演出。经历了数次失败后,终于打开局面,揭开了越剧史上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十年来不断汲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在舞台表演程式、唱腔和剧目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戏班发展到几十副,并涌现了一批著名演员。演出范围也从县内到县外,逐渐遍布浙江乡镇,少数班子还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演出。这就为小歌班进入上海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在辛亥后,由嵊县人量入上海,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的支持下,一些嵊县籍人逐渐在上海滩上有了一定地位,这一情况成为小歌班进入上海的一种媒介。
但在这时,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进十里洋场,结伙绑票,在上海滩形成了一股令人“谈嵊色变”的“嵊县帮”。界把小歌班和“嵊县帮”联系在一起,将其称为嵊县在沪的两大特产,使得小歌班遭受误解,被无端关押或搜查。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真正地,小歌 班进入 上海 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物,其中包括光复会会员俞基椿。他是1880—1931年的一个富裕家庭成员,有文化背景,他曾参与辛亥革命,但转而投身戏曲事业。在家乡办起绍剧紫云、小京二个文书,从1915年开始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游艺活动,最终被邀请去到了十六铺九亩地新镜花园开设戏馆,为小歌 班第一次进 上海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17年的4月份,小字科学校教师袁生木与其他多位艺人聚集于嵊 县 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讨论闯入 上海 的具体计划。一行二十多人,由杨少卿担任行头主,加上派场师傅郑 小火 和接腔伴奏俞传浩,最终决定通过俞基椿介绍,从沈阳抵达并安置于新镜花园进行首次公演。此刻,他们以名义上的 “绍兴 小 歌 文 书 班”,成功打破了对他们这种来自偏远地区的小型戏曲团体的一般印象。但尽管如此,该次公 演未能如预期般成功,因为观众对于他们独特风格感到困惑,以至于笑声连连响起,而艺术水平低劣使得许多观众失去了耐心,大部分艺人们最终不得不返回故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努力没有收获。第二次闯入 Shanghai 时,他们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并且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分裂,不久之后再度返回故乡。在此期间,与其他几个不同的组合合作,以及与当地京 剧 师们交流,对提高他们表演技巧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一次偶然的情况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改变策略,那就是卫梅朵及马阿顺领导的小角卫梅朵、大角马阿顺加盟后的表现更受欢迎,因此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改善技术并吸引更多观众,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时期,也坚持继续探索提高自己艺术水准的手段。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及充分准备之后,他们第三次踏上了前往 Shanghai 的路途,此时已是一群精英组成,他们凭借自身卓越才能迅速赢得观众青睐。在此期间,他们不仅展现出了新的节目,还吸引了一批新的粉丝,同时也激励着同行们追求更高艺术标准。随着时间推移,每一次努力都显露出了成果,这些变化对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无疑是该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一。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那个共同的心愿——争取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认可,让世界看到它们独有的魅力,并因此建立起一个更加广阔的地球村落,即使面临各种挑战和障碍,也没有放弃,只要还有希望,就要继续前行直至成功。而这个梦想已经近乎触手可及,它不仅代表着个人成长,更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个承诺,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实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