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说:嵊县小歌班的上海梦
在那段历史的长河里,有一支小歌班,从1917年到1920年的三四年间,五六副班子先后进军上海。他们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最终打开了局面,为越剧史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支小歌班诞生于1906年,十年来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华,在表演技巧、唱腔和剧目上取得显著进步。
辛亥革命之后,嵊县人开始在上海闯出名堂。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的支持下,他们逐渐在上海滩上树立起自己的地位。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迹于十里洋场,他们结伙绑票,对小歌班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真正帮助小歌班顺利进入上海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士。俞基椿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曾参与光复会,是一位有文化背景且富有成就的人。他不仅对戏曲事业产生影响,还曾多次帮助小歌班解决困难,为其在上海开拓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决定再次进军上海,这一次他们更加充满信心和决心。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在新镜花园成立“绍兴文戏”,这标志着他们向“绍兴文戏”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此时,此前未能成功的小哥们的心情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勿相信站不住脚,我们要再试!”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和筹备,1919年冬,由周钜成、周麟趾领衔的小歌班第三次踏上了去往上海的大道。这一次,他们已经准备得更为充分,不仅演员阵容强大,而且还配备了一支专职乐队,这对于提升演出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华兴戏院(升平舞台)的舞台上,小歌班展现出了他们惊人的才华和毅力,最终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一系列努力并非白费,它们为后来的越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地基。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小宋双方相互融合,使得越剧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现代观众口味。而这些都源自于那群无畏挑战、小 歌人们对美好未来追求中的坚持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