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繁华与变革的浪潮中,小歌班踏上了征途,向着上海这座巨大的都市而去。1917年至1920年的四年间,五六副班子相继涌入这个大都市,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的小数次尝试,最终揭开了越剧发展史上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转型的序幕。
小歌班自1906年起,在嵊县孕育并成长,它吸收了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髓,不断提升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的水平。经过十年的努力,小歌班不仅在本地拥有多个分支,还扩展到了浙江乡镇,并偶尔也会有几家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进行演出。这一切为他们闯入上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一些嵊县人如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在这一时期,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他们混迹于十里洋场,与一些正规戏曲团体共同生活,从而形成了一股影响力深远但又让人印象难忘的人物——嵊县帮。
然而,由于误解和误传,小歌班遭受到了巡捕房搜查和艺人的无故关押。其实,这些事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真正推动小歌班成功进军上海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并拥抱新时代精神的一批积极分子,其中俞基椿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文化人,也是当时的一个重要支持者,他曾参与创办绍京戏社,并对小歌班进行指导帮助。
1917年4月,小歌班首次决定闯入上海,当时他们聚集在袁生木家讨论具体计划,最终确定由杨少卿领队,加上郑小火作为派场师傅,俞传浩担任接腔伴奏,一行二十多人前往上海。这次演出虽然没有丝弦乐器,只有口吹唢呐,但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将《碧玉带》、《七美图》、《七星剑》、《失金钗》、《蛟龙扇》等经典作品搬上了沪上舞台。
尽管第一次进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但第二次进军则不同。当梅朵阿顺及其他名伶再度来到海宁路民兴茶园,他们不仅改变了单调的声音,更配备了锣鼓,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此外,他们还邀请来自绍剧界的一批名角林芳锦、高志云等同台演出,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经过一番探索与改革,再加上艺术上的融合与创新,男伶们终于找到了打开局面的关键。最终,在周钜成、周麟趾领衔下,小歌 班第三次走进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海宁路民兴茶园以及新镜花园、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戏院(升平歌舞台),他们展示了一系列改良后的剧目,如《碧玉簪》、《三官堂》、《梁山伯祝英台》、《琵琶记》,这些作品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此刻,我们可以回望那段历史,看看那群勇敢追梦的人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梦想转化为现实。而对于那些今天仍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越剧文化的人来说,这段历史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