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岁月里,嵊县的小歌班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程。1917年到1920年的四年间,这支由杨少卿领班的团队先后五六次来到了这座繁华都市,尽管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未放弃,那份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渴望,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小歌班诞生于1906年,它们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孕育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大师级演员。它们曾经在浙江乡镇巡游演出,甚至有胆气远至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但当时期变革来临,小歌班决定迈向更广阔天地——上海。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困难。嵊县籍土匪混入市井,与小歌班艺人同住一处,却被误解为“嵊县帮”,常常遭受巡捕房搜查与艺人的无故关押。而那些辛亥革命中的光复会成员,如俞基椿,他是嵊县中南乡苍岩人,以文化见长,在家乡办起了绍剧紫云班、小京班,并且参与过王金发的事业。他成了小歌班进入上海的一张重要钥匙。
1919年冬,由周麟趾领衔的小歌班第三次进军上海。这次,他们不仅改变了单调的声音,更配备了锣鼓,而乐队则由周孝堂、周小灿和王春荣组成,这是越剧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革新。在专职乐队的伴奏下,他们改掉了没有伴奏的情况,用丝弦乐器形成近似唱腔的声音,让观众惊叹不已。
最终,在沪人的支持下,1920年初,小歌班成功将升平戏院翻建成为升平歌舞台,这里成为了男小歌班打响的一个主要阵地。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越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用音乐与情感深深融合,让人们忘却世间烦恼,只留下一片片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