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至1920年的三年时间里,小歌班共有五六副班子进入了上海。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这些演员终于打开了局面,揭开了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
从1906年诞生起,小歌班十年来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华,在舞台表演形式、唱腔和剧目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戏班逐渐扩张到几十副,并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他们的演出范围从县内扩展到了县外,逐渐覆盖浙江乡镇,并少数 班子还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进行表演。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开始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地位。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支持下,一些嵊县人逐渐在上海市区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成为了小歌班进入上海的一个媒介。但是,当时也有一些嵊县籍土匪混入城市,他们结成了一个有害社会的小团体,即所谓的“嵊县帮”。这不仅给小歌班带来了误解,也导致艺人们遭受无辜关押和搜查。
真正帮助小歌班顺利开展活动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物,如光复会会员俞基椿。他曾参与筹备并组织了一次成功的越剧表演,为小歌班第二次进京打下坚实基础。
1917年4月,小歌队伍再次集结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计划第三次闯入上海。此番行程由杨少卿领衔,加上郑小火和俞传浩作为助手。一行二十多人通过俞基椿的介绍,从嵊县城经宁波抵达上海。他们首先在新镜花园进行表演,并将其命名为“绍兴文书乐坊”。
这一场合虽然初期遭遇观众冷漠,但随着艺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与其他戏曲团体合作,最终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此外,他们还改善了语言交流问题,将书面语用于沟通,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环境。
经过长时间准备及改革,一支精英组合于1919年冬季再次踏上了前往上海之路。这一次,他们选择海宁路民兴茶园作为主要舞台,其中包括《碧玉簪》、《三官堂》、《梁山伯祝英台》、《琵琶记》等作品,这些都是越剧中非常流行且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之一。
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比如配备专职乐队,该乐队由周孝堂、高灿、小春组成,为越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得声音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促使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此举对未来越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提高艺术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