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7年到1920年的四五年间,小歌班从嵊县迁徙至上海,共有五六副班子前往。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揭开了越剧史上由“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
1906年,小歌班诞生以来,十年来不断汲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在舞台表演程式、唱腔和剧目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戏班发展到几十副,并涌现了一批著名演员。演出范围也从县内到县外,逐渐遍布浙江乡镇,少数 班子还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演出。这就为小歌班进入上海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辛亥革命后,嵊县人才辈出,在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支持下,嵊县人逐渐在上海滩上有了一定地位。这一情况成为小歌班进入上海的媒介。但在小歌班进入上海的同一时期,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入十里洋场,加上一些艺人的不当行为,使得观众对他们产生误解,如在演出时常遭巡捕房搜查,不法分子的骚扰,也使得艺术家们蒙冤受屈。
其实,这些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这过程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那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士。光复会会员俞基椿就是其中一个得力者。他积极支援小歌班,为其提供帮助,使之能顺利打开局面。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袁生木、金荣水、高和灿等聚集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再次商讨闯上海事宜。在这次进军中,由杨少卿领带的小角卫梅朵、高景松、小丑马阿顺及其他艺人们携带着希望与挑战,再次踏上了去往繁华都市之路。此行更是凭借俞基椿的大力支持,让他们在新镜花园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演出,并以“绍兴文书”(又称“笃”的)闻名于世。
然而,这一次也并非平静渡过。一时间,“嵊帮”的负面形象被无端牵连,与正规戏曲界存在差异化,而这些差异导致观众对他们持怀疑态度。不仅如此,有些艺术家因为私心杂念而引起争议,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此刻,他们意识到了需要改变,以提高自身素质,以此来赢得公众认可。
经过深思熟虑与努力改善后,他们再次重返沪方——第二回春季大展览——首先是在海宁路民兴茶园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转移到位于新疆路北公益里的华兴戏院(今升平堂)。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从这里开始,他们更加注重专业训练,更换音乐伴奏,同时进行剧目改革,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这一变化对于越剧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越剧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此刻,那些曾经因为语言障碍而感到困惑的小角们,却通过学习书面语消除了与观众之间的一道沟壑。而这个过程,也为日后的越剧语言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都能够保持自身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困难如同云烟散去,只留下美好的回忆。那段艰难卓绝的小角们的心愿,被记住并永远铭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那份勇气,那份不懈追求,是每个想要追寻梦想的人心中的火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将继续燃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