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了1952年春天,全省文工团在整编学习后,于5月17日重新成立了浙江省文工团。这一时刻,对我来说如同自然界中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我们以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加上部分文工团员的力量,组成了所属歌剧队一队,这个队伍将专注演绎古装戏,为观众带来真实又精彩的艺术体验。这种传承与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维护和发展文化遗产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进步。在1953年的6月,文工团被撤销,并分成两支独立的小组,一支是浙江歌剧团,而另一支则是浙江话剧团。到了9月份,歌剧团再次更名为浙江越剧团,这标志着我们对越剧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了解和热爱。
1957年5月7日,我们正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两个小组,一队定名为浙江越剧一團,其编制达到82人。此时,我们开始尝试男女合演,不仅限于传统古装戏,还包括现代戏曲作品,使得我们的表演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卓越。在1964年,我个人也加入了男女合演,让我们的舞台变得更加生动、充满活力。通过分配进部分省文艺学校的越劇班首届毕业生,以及吸纳更多新鲜血液,我们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演员阵容。
然而,在1968年的“斗批改”干校期间,大多数女演员被分配到各个工厂,从事其他工作。不过,这段艰难岁月并没有阻止我们追求梦想。在1979年4月,当恢复建制后,我见证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时候的人员已经大换班,有近70人重聚成为了一家新的家庭。我记得那时的心情,就像自然界中初春的暖阳照耀一样温暖而希望洋溢。
1985年4月,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浙江越劇院,更名为浙江越劇院一團,以50人的编制进行运作。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个人的职业生涯高潮之一。当时,我有幸参与多场外国元首和文化艺术代表等人的招待 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增添了我作为艺术家的自豪感。
从那以后,我一直致力于推广并开创 浙江省 越劇 的发展极盛期。那时候,每当周恩来、陈云、邓颖超、彭真等中央领导观看我们的表演,他们都给予高度评价。我还记得他们赞赏的话语,如:“这部《胭脂》可以与《十五贯》媲美,可以招待外宾。”这些话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同时也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在那个年代里,我所参与过的一些主要古装及现代戏曲作品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张羽煮海》、《秦香莲》等古装戏;以及《三八水库》、《跃进的道路》、《徐双喜》等现代戏。我还参加过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团赴舟山慰问 演出,以及前往金华慰问归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们。此外,还有福建前线慰问 演出的经历,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情景,它让我的内心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随着时间流逝,我见证了一系列杰出的同仁,其中包括姚水娟、张茵、陈佩卿、高佩等,他们都曾获得过各种奖项。而那些优秀导师,如陈静、胡汝慧、任贤璋,他们用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成功。而作曲家卢炳容、何占豪他们用音乐织就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地球风光。而舞美设计师裘云飞罗志摩他们,用色彩构图让每一次舞台变幻成画卷般精美绝伦。这些都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心中永远珍视的事业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