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创作的越剧剧目,最初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作为立团剧目演出。1984年,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大银幕,以戏曲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部作品不仅为越剧电影增添了一份光彩,也成为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力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就如同北京人艺的《茶馆》,对于小百花而言,《五女拜寿》是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是一部奠基力作。它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引人入胜,而且通过镜头语言深刻地传达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如孔孟之义、伦常孝道等。
家庭是本位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又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在外在物质空间中展现的是家庭生活状态,它既是家族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维系长幼尊卑伦理秩序的手段。而个体内在精神则通过外在空间得到完善,同时又促进外在空间建设。在《五女拜寿》中,我们看到虽然大家庭看似繁荣,但却充满嫌贫爱富、排挤不公的情绪。这也反映出,要想维系个人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情感必须双向度,不可单向度。
三春和丫鬟翠云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修补这一切裂痕,用“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来治愈家园。正如古代谚语所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天赐良缘,却不能产生感激之情,因为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成路人市道矣。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结合了原有的越剧元素和现代电影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且具有强烈戏剧性。但随着时代变迁,戏曲与电影之间开始疏离,而新世纪以来商业和艺术都获得发展空间,即使现在仍有部分戏曲电影制作,但正常放映依然困难。然而,在30多年前,每次放映时都能吸引大量观众,这说明尽管现代主流观影群体可能对此失去兴趣,但地方性的潜力还是值得重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