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创作的越剧经典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代表作品。1984年,它被改编成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部作品不仅对越剧演艺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茶馆》对于北京人艺团队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该剧通过精湛的情节构建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系列冲突与纠葛,使观众难以脱身。此外,它还传达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如孔孟之道、伦常孝道,以及家本位思想,这些都通过镜头语言得到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模式,而“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维护家庭秩序是塑造个人品格美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
儒家的仁学强调亲子之爱,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基础。而在戏曲电影《五女拜寿》中,外在物质空间不仅象征着家庭地位,更是维系长幼尊卑伦理秩序和完善个体内心世界的工具。然而,在一个看似富贵满堂却充满嫌贫爱富、排挤不公的心境下,这种繁华背后的裂痕需要通过三春和翠云等角色来弥补,他们寻找的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从卡夫卡到张爱玲,再到古籍中的智慧,比如《菜根谭》的说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都是应该自然而然发生,不应有感激之念。迪尔凯姆提醒,我们之间更深层次的结合并非只是物质上的联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尽管戏曲与电影间存在疏离,但这部影片仍能唤起观众对戏曲文化的情感记忆以及地方性特有的魅力。这也表明戏曲电影潜在市场值得探索,即便面对主流观影群体可能无法重合,但地域性的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