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创作的越剧剧目,最初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1984年,该剧被改编为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迅速获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五女拜寿》不仅成为了越剧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代表作品之一,与北京人艺的《茶馆》相比,《五女拜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该剧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紧张的情节发展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和伦常孝道。家国情怀与传统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根生发芽,小农经济成为个体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成为塑造个人美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儒家的仁爱教育以亲子之爱为基石,再延伸到处理人际关系。
外在空间不仅象征着家庭的地位,更是维系长幼尊卑伦理秩序的载体,同时影响着个体内心世界。而且,这些空间与精神之间既互补又可能冲突。在完善外部环境时,个体内心也得以提升反过来促进环境建设。但随着物质空间的丰富,个体内心精神却可能萎缩。如同表面上显赫繁华但实际充满嫉妒和排斥的大家庭,《五女拜寿》探讨的是如何通过非亲生的三春和丫鬟翠云来修复这些裂痕,以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标准。
戏曲电影版在保留原有元素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手法,如镜头切换特写等,使故事更加戏剧化易于观赏。这部作品虽然因时代变迁失去了其当年的热潮,但新世纪以来商业艺术都得到飞跃发展,有望重新唤起对戏曲电影市场潜力的兴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区,它仍旧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让人们感受到对古典艺术深厚的情感记忆及地方性的魅力。此种地域性潜力值得通过语言风格等方式进行挖掘,以期重温这段历史并寻找新的市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