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成为经典,一上映就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越剧电影《五女拜寿》已成为越剧组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成为小百花越劇團的看家戲和奠基力作。这部作品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成为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再扩展到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主内容。
外在物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它是家庭社会地位象征;二要通过外在结构布局维系长幼尊卑伦理秩序;三通过外在空间完善个体内在精神,而个体内心又促进外在空间建设。然而,在富贵满堂、母慈女孝的大大家庭里,却充斥着嫌贫爱富、排挤不公偏见。而要想长久维系个体成员关系,长辈与晚辈感情必须双向度,不可能单向度,即要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正如卡夫卡《变形记》,张爱玲《金锁记》,以及古籍《菜根谭》的描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合当如是不得感激念头。”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结合原有戏曲种增加了影像化变化,如正反打镜头面部表情特写空镜头抒情意味等增添故事戏剧性可看性,将“听戏”转化至“看戏”。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是疏离时期,对此类影视作品支持不足。但新世纪以来商业艺术都取得巨大发展空间,并且虽然拍摄过多次,但正常排片仍难保续。在30余年的回忆中,每次放映仍能达到“山海”的效果,这说明对戏曲的情感记忆及地方性的潜力值得重新唤醒,让新的观众群重拾对古老艺术形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