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创作的越剧剧目,最初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作为立团剧目演出。1984年,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大银幕,以戏曲电影的形式问世,并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的殊荣。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了越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如同《茶馆》对北京人艺一样,它代表着小百花团队的精髓和辉煌。
该故事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冲突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传达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如孔孟之义和伦常孝道。家本位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同时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家庭经济模式,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个体生存的基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维护家庭秩序是塑造个人品质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关键。在儒家的仁学中,以亲子之爱为基础,对待社会关系也采用类似的方式。
外在物质空间不仅象征着家族地位,还用于维持长幼尊卑等伦理秩序,以及完善个体内心世界。而且,这种空间与个体精神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外在环境影响内心情感,而内心情感又反作用于外在环境。《五女拜寿》的大家庭显得格外繁荣,但内部却充满了嫉妒、排斥和偏见。要维系家族成员间良好关系,就必须双向建立感情,而不是单方面表现孝顺或慈爱。
三春和丫鬟翠云成为缝补这一裂痕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如何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高尚行为。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及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由厌弃导致死亡,在其他文学作品如《菜根谭》中的“父慈子孝”观念,提醒我们不要过度感激恩惠,因为这会使我们的行为变得平庸无奇,不再具有真正意义。
尽管戏曲电影面临衰落,但它仍然能够吸引观众,这表明人们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情感回忆及地方特色,使得戏曲电影潜在市场值得探索,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情感链条上重新唤醒这一领域潜力。此时此刻,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价值以及其对于当代娱乐业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