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成为经典,一上映就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越剧电影《五女拜寿》已成为越剧组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成为小百花越剧团的看家戏和奠基力作。
该剧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齐家成为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
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进而再扩展为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自然环境下演绎出的外在物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它是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二方面,要通过外在结构布局维系长幼尊卑家族伦理秩序;三方面,它通过完善个体成员内心世界,而个体内心世界又将促进外在空间建设。然而,如同卡夫卡《变形记》的格里高尔·萨姆沙般,对待被弃者或弱势群体缺乏理解和关怀,最终导致家庭解散。
徐玉兰王文娟携手主演,该影片不仅展示了他们精湛技艺,更凸显了戏曲电影自然景观下的魅力。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人物性格,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磨难,为观众提供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人生画卷。此外,这部影片还探讨了儒家价值观对现代生活意义,以及如何平衡个人欲望与家庭责任,同时揭示出当代人们对于历史与传统的一种复杂情感态度。
尽管时光流转,但新世纪以来,由于商业化发展空间的大开大合,不少地区性的戏曲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或许可以重新唤醒对这种类型艺术形式兴趣。不过,从整个人口规模来讲,与30余年前的热门程度相比,现在可能无法达到同样的高度。但无疑,这类作品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值,即使是在现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也能吸引那些追求不同视角、新风尚娱乐方式的心理需求满足者。这也是为什么《五女拜寿》,即便面临时代背景变化依旧能保持一定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它既是一个关于过去荣耀回忆,也是一个关于未来可能性探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