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的越剧之路:张荣标的情感共鸣
在浙江嵊县廿八都村,1913年出生的一名男孩张荣标,他的名字后面有着“两朵花”的艺名,以及男班旦角名伶的称号。他的故事充满了挑战与坚持,从11岁辍学到为了追求戏曲梦想而不顾族规,这一切都铭记在他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
1927年,男班名丑喻传海回乡招生,张荣标拜师学艺。他最初被安排饰演旦角,但这让他感到不满,因为在那个时代,对于男人扮演女性角色是一种羞耻。而他却选择了勇敢地违抗世俗规矩,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在启蒙戏《仁义缘》和《琵琶记》的表演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让人对他的才能刮目相看。
短短八个月内,他就成为了科班中的顶尖人物,在各个场合上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赞誉。随后,他开始在绍兴城乡以及其他地区进行巡迴演出,与前辈名伶共同舞台,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在1933年的上海,他与周鸿声一起登上了高升楼、新世界、复兴戏院等知名场所,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机会和认可。
1941年,由于健康问题,张荣标不得不回到家乡休息,并且继续参与金华等地的越剧表演直至解放。这期间,他也积极参与土地改革运动,用越剧艺术去影响和教育大众。在1953年加入嵊县人民越剧团任导演之后,再次调往宁波专区越剧团工作至1966年退休。
张荣标一生的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作为文武双全的旦角演员,在百余部戏中塑造了多个鲜活形象;其次则是成为了一位优秀导 演,在近百部戏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创意。他口述笔录了数十部老戏,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通过他的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在逆境中坚持梦想还是在鼎盛时期保持谦逊,都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正如刘松这样的人物,他们用生命书写着历史,用艺术传递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