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家名段联唱戏剧化的艺术盛宴

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借用生活中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

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行头”,由主要演员添置,或由过房娘资助添置,不可旁人穿用。有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行头”的,则用借债方法来添备。而临时有人生病客串当头牌的演员,则穿“香衣班头”的服装。

40年代前期,一些专管“行头”的人称为“大”;专管“堂中行头”的人叫做“堂中大衣”。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包括金亮光片服装,以及互相攀比行头之风。此时出现了不伦不类怪现象,如丑角在古装戏上戴清末女子服饰。

1943年春,大来剧场首次设计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此乃越剧最早尝试专业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设计则始于同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这些改革使得越剧服装样式更加统一,与导 演构思紧密结合。这是重大的变革,使得越剧舞台上的形象与传统戏曲有了显著区别。

1956年上海民间越剧团改为国营后,由公家制作保管,并培养了一批专职设计师,如陈利华。此后,每部作品都有专门的人物造型和道具制作,以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独特而精致的地理历史氛围。

60年代以后,在色彩配搭上,从明代款式为基础,以简洁美观为宗旨,将色彩丰富地表现出来。在材料选择上,也从传统软缎转向无反光性质较强的大纱、大绸或丝线面料,同时也采用现代新产品如光明绒等以增加实效性。此外,还不断探索新的创意技巧,如刺绣深入淡出法,对比色反衬法等,以此提升整个表现在视觉效果上,更好地展现艺术魅力。

90年代以来,更是对越劇傳統戲裝進行創新的嘗試,比如使用網印花技術來複製古代紋樣,並且結合現代設計元素,使得傳統戲裝與時尚藝術相融合,不僅保持了其歷史風貌,而且還充滿了現代感覺,這種創新的精神正是我們對於這門藝術的一種尊重與崇敬,也是它能夠持續發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用不同的形式去呈現這門獨特而美麗的事藝,即所謂的「戲劇化」之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