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借用生活中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影响,对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行头”,有专管“大衣”的人负责主要演员的服装穿戴和保管。这一时期,“香衣班头”即是专管穿衣、小老板,而一般姓名不上水牌的小角色及担任旗牌和龙套的人均穿“堂中行头”。
1943年春,大来剧场演出的《雨夜惊梦》,韩义对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这是越剧服装专门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的服装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的《香妃》。为了艺术上的完美,每一个角色的服装都由韩义设计,并由老板根据角色的主次贴一部分服裝费作为包银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改革使得越剧舞台上出现金亮光片服饰,有些甚至把清末女子衣服原封不动地带到舞台上,使得这段时间被称为杂乱无章时期。但到了40年代后期,由于多次教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拥有了一批专业设计制作队伍,如熙熙、何石风等。
1956年上海民间越剧团改为新国营后,戏服统一由公家制作保管。1955年起,有了专职设定师,如陈利华。此外,该院还培养了一批如孙志贤等专职设定师。在配色上突破传统规范,加强优美柔和感觉,在纹样上寻找我国传统人物画(特别仕女画)与民间美术借鉴,以明代款式居多。
60年代以后,不断试用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纱轧花绒等,以及古色古香丝缎纹饰代替绣花技术。此外,还有利用现代丝网印花套版印出古代纹样的方法,使整个戏中的每件衣服都没有使用手工刺绣技艺。
90年代以来,再次进行革新,用深入淡出对比反衬法等方法,让每一次表演都更加精致细腻。此外,还采用丝网印花剪贴技术,为此类别独特而又现代化的地面打下基础,从而成为中国戏曲中另一种重要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