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方剧种之一,越剧起源于浙江的嵊县。它在清朝末年,大约是1906年前后,由两三位演员通过“落地唱书”的形式坐着唱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在那个时候,它还没有成为现在这样的一门专业艺术,而是一种半农半艺的职业——“小歆班”。在那时期里,所有的角色都是由男演员来扮演,因为当时最早使用的伴奏乐器只有竹板和一个竹节笃鼓,这样的声音也被称作“的笃班”。
1923年的春天,一位名叫王金水的商人决定支持嵊县的一个男班,他们决定成立了越剧第一支女子科班。这次成立极大地促进了越剧的发展。加入这个科班学习戏曲表演的人们中,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二十多位女孩。她们是这门艺术之所以能够兴盛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女孩们不仅学习了戏曲,还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一过程虽然艰辛,但她们坚持不懈,最终成功打破了一道道限制,为越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