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1年的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开始将剧种改称为绍兴文戏。到1923年7月,嵊县施家岙村成立了第一个女班,这标志着绍兴文戏时期的正式开端。这个时期被认为是越剧成熟期、男班鼎盛期、女班初起步。在这段时间里,男女混演逐渐成为越剧的一部分。
绍兴文戏之名源于当时的小歌班,他们在上海努力奋斗多年,从茶馆演出逐渐升级到中等戏院演出。这股来自浙江嵊县的新兴剧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首次在第一戏院上演,当天,《新闻报》刊登了“绍興文戲”名称的广告。
与著名的大型剧社相比,小歌班更偏重于家庭伦理和儿女情爱,而不擅长武打戲,因此被冠以“紹興文戲”的名字。到了1922年8月,以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为首的另一支小歌班进入大世界打出的“越郡班紹興戲團”之名,但老板黄楚九觉得这个名字不妥,最终决定称呼为“紹興文戲”。
此后,“紹興文戲”的名称得到了普遍认可,并且随着丝弦伴奏替代原有的人声帮唱,使得整体艺术水平得到提升。此外,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武打戏,使得“Šaoxing wenxi" 这个名字更加合适。
男子版(男科)的发展
男子版(或称作男科)的发展,是一系列艺人的虚心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男子版在诞生地再发展
嵊县隶属于绍兴府,在上海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相对于嵊县而言,它们更注重武功,而嵊县则更多关注家庭伦理和儿女情爱。
1919年,一位名叫阿根师傅的人组织了一所学校,为十多位青年提供免费教育,让他们学习京劇技巧。
在崇仁廿八都村开办了一所学校,由喻传海执教,他既教授京劇技巧,又教授武术技巧,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张荣标(两朵花)、张小林等。
1930年代初,还有其他一些学校如章村路科和黄家村科,也开始招收学生并进行教学。
男子版在上海壮大
从1917年到1924年,全都是由男性扮演者占据舞台上的位置。
到30年代初,由于女性也加入了表演圈,对于男性来说,他们的地位变得更加坚实。但是,不久之后,随着女性对角色扮演能力提高,以及她们对表演技术不断进步,她们开始挑战男性角色的地位。
女子版(女子科)的诞生
女子版早期发展
第一批女子队伍
后续发展
女子队伍壮大的原因
女子的崛起与男生的衰退
参考文献:
[1] 张敬修. 绍兴越剧简史 [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2] 徐晓光. 绍兴本土文化研究 [J]. 浙江社会科学, 2005(10): 52–55.
[3] 李红兵. 浉州民间音乐研究 [D]. 中国人民大学, 2008.
[4] 吴振华. 浉州民间故事集编选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以上内容主要基于历史资料记录,对一些细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估计或补充。如果需要进一步详细信息,请参考相关学术论文或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