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这一时期是越剧的成熟期、男班的鼎盛期、女班的发展初期。
绍兴文戏称谓之由来,小歌班在上海苦苦奋斗了近五年,由茶馆演出进展到中等戏院演出,这个来自浙江嵊县的新兴剧种受到人们的关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戲院,当天,《新闻報》广告首次刊出“紹興文戲”之名谓。
与紹興大班相比而言,嵊縣隸屬於紹興府,而紹興本有的紹興大班歷史悠久,在上海已有一定影響,演出的戲多數為宮闱歷史戲和武戲,其內容主要是關於社稷江山大事。而同出於紹興府轄下的小歌 班很少有武打戲,其內容主要是家庭倫理、兒女情愛,因此冠名“紹興文戲”。
這個時候,“電主角”的概念尚未形成,但隨著技術進步與娛樂需求增加,這種類型的人物逐漸成為觀眾喜愛的一部分。他們不僅能夠表現劇中的情感,也能夠帶來新的視覺效果,使得觀眾更加投入於劇場體驗中。
此外,這個時期也是地方劇種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在當時,一些地方性的藝術形式,如粵劇和京劇,以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和精湛技巧獲得廣泛認可,並且開始逐步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中。然而,這也意味著一些傳統藝術形式面臨着挑戰,有些甚至被邊緣化或消失。
總結來說,此時期對於越劇乃至全中國各地的地方傳統藝術具有深遠影響,它們不僅展示了地方文化多樣性,也揭示了社會變革與技術進步如何塑造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娛樂業界。此間,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正在轉變過程中的世界,其中古老傳統與現代科技交織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娛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