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越剧北地王哭庙徐玉兰演唱不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吗

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越剧的演出经历了由无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到有完整文学剧本的演出模式转变。这个过程中,派场师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将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和中心情节编成路头戏脚本,并进行说戏和分派角色。

在20年代产生至30年代兴起的绍兴文戏女班,由于男班艺人带教而产生,这些男班艺人被女班称作老戏师傅,有些成为女子科班或女子戏班的教鞋师傅,有些成为说戲师傅(即派场师傅)。他们向女传授表演基本功,把唱词韵脚和各种赋子教给她们。这些工作已经蕴含着导演的一部分功能。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戏女班勃兴,改称越剧,当时有姚水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等演员,她们约请了文人、文明戲演员及男班艺人为其编导新戲,同时引进了一些新的戲劇觀念和表現手法。编导人员如樊篱、刘涛、高建华等代表作包括《花木兰》、《冯小青》、《孔雀东南飞》等,这时期的编导工作已开始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编导。

40年代后,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树立新越剧旗帜,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将以往的人物分配方式改为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而非固定的行当与职业。当时还出现了油彩化妆、新式服装使用以及立体布景设计。此后各个团队也逐渐采用这种方法,使得越剧走上了综合艺术革新发展之路。

50-60年间,在解放初期到60年代前期,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越剧界对导演职能认识提高。在此期间,不仅设立了首次单项奖——“最佳导演奖”,还举办了一系列讲习 班座谈会提高导游水平。此外,还有多届进修课程,如表演师资进修班与舞台技术进修课程,让上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市内优秀人才获得系统教育,从而形成一批专业化较强的现代型影视制片人的基础。最后一个要点是通过不断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论使得现代版中的影视制作更加科学合理,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使得这段时间里广受好评并且取得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收并运用西方先进文化元素,以及正确处理矛盾统一问题,以达到整体性飞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