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不知道越剧唱腔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吗?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演的是没有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每场都记录着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派场师傅将戏剧故事编成脚本,进行说戏和分派角色,是整个演出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戏女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改称为越剧。这时期的导演工作与今天不同,他们既要编写剧本,又要参与导演工作。代表性的编导人员有樊篱、刘涛、胡知非等,他们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如《花木兰》、《冯小青》、《孔雀东南飞》等。
在1942年后,由于袁雪芬的大力推动,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将废除路头戏,明确每部作品必须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并经由导演排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出现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风格,这些都对新越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放后,一些党政领导人重视对舞台艺术的人才培养和提高,以此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从1954年起,便开始设立各种奖项以鼓励优秀之作,并且举办研讨会和讲习班,让更多人才接受专业培训。这一时期上海越劇界也出了许多著名導演,如黃沙、韓義、陳鵬等,他們不僅創作出許多經典戲碼,也為後世留下豐富寶貴的遺產。
通过这些努力,最终使得上海越剧成为一种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表达形式,其导演艺术也更加成熟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