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滨梅越剧唱段的历史发展又是怎样的

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演出的剧目预先列出一个分场提纲,每场记录着依次上场的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参加演出的艺人说戏。先说故事梗概,再说戏中全部人物,并根据行当要求,把每个角色落实到演员。

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戏女班勃兴,剧种改称越剧,姚水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等演员,对演出进行改良,她们约请了文人、文明戏演员及男班艺人(老戏师傅)为其编导新戲,同时引进了一些新的戲劇觀念和表現手法。

1942年10月后,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树起新越剧的旗帜,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延聘了從事過業余話劇的青年知識份子來担任編劇、導演、舞美設計和作曲,成立以編、導、音、美等主創人員為主的劇務部,確立編導制。

上海解放後,大陆各地对越剧导演艺术有新的提高,一批优秀导练人才涌现,他们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推动越剧艺术创作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