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演的是没有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每场记录着依次上场的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参加演出的艺人说戏。先说故事梗概,再说戏中全部人物,并根据行当要求,把每个角色落实到演员。演员把自己的上、下场及所用服装、道具记住后,就可以上台去即兴唱、念及表演。
派场师傅通常由主要演员或演戏经验比较丰富的艺人担任,如马潮水、王永春都曾是主演兼派场师傅。从20年代产生到30年代兴起的绍兴文戏女班,乃是男班艺人带教出来的,当时被女班称作老戲師傅的男班藝人,有的成了女子科班的教戲師傅,有的成了女子戲班的大師傅(即派場師傅)。他們向女傳授表現路頭戲的一些基本功,把唱詞韻腳和各種赋子(即將花園、廳堂、小巷等不同規定的情境編就成套唱詞)以及常見劇目中的較為固定的主要唱詞--肉字教給她們。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紹興文戲女班勃興,劇種改稱越劇,姚水娟、施銀花等藝人對於導 演進行了改良,她們約請了文學家為其編導新戲,同时引進了一些新的戲曲觀念和表現手法。在排練時裝以軟景和燈光,在舞台設計時也使用立體布景和音響效果。当时较为著名编导人员有樊篱、高洁、何瑞芳等代表作有《花木兰》、《冯小青》、《孔雀东南飞》;汤笔花编剧邢竹琴主演《盘妻索妻》;樊篱编导张藻田助导姚水娟李艳芳主演《蒋老五殉情记》;严佩秋编剧刘玉居士导演施银花屠杏花主演《黄慧如与陆根荣》等。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先进行于吟编导新戏《古庙冤魂》,采用油彩化妆、新式服装、高级灯光技术并且配以音乐,这是新越剧第一部具有完整性的文学剧本、经导 演排练后的作品。在此之后不断地推出各种创新之作,比如于吟编导,《断肠人》,这是新越剧第二部具有完整性的文学剧本、一定规模一流制作质量的一部艺术杰作。这两部作品标志着新 越 剧走上了科学规范化生产道路,也标志着越劇界对话剧影响力的深入融合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巨大提升。
1954年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在评奖中设立了“最佳导 演”奖项,为提高越劇界導員的地位奠定基础。此后上海市成立了许多进修学校,以培养更多优秀の指导者。而在6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外来的压力,如1961年中国政府决定关闭所有私营企业,以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造活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很多优秀人才被迫停业或者转业,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对这门传统艺术形式对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发展方向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上。但这些挑战并未阻止人们继续追求卓越,最终导致的是一种更加坚韧不拔的心态,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致力于保护他们所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