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演的是没有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每场记录着依次上场的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参加演出的艺人说戏,将故事梗概告诉他们,然后再说每个角色,让他们记住自己的上下场及所用服装、道具。派场师傅通常由主要演员或经验丰富的艺人担任,如马潮水和王永春。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戏女班勃兴,剧种改称越剧,这一时期出现了姚水娟、施银花等知名女性艺术家,她们约请文人和男班艺人为她们编导新戏,并引入新的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由于没有完整的文学剧本,所以编导工作更多地是通过口头传授,即在排练中通过说戲来指导演员即兴表演。
1942年10月后,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树起新越剧旗帜,对女子越劇进行全面改革,并成立以编导人员为主的剧务部,以确立编导制并废除路头戏。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性的文学剧本《古庙冤魂》,并且开始使用油彩化妆、新式服装、立体布景。这标志着新越剧走上了综合艺术革新发展之路。
上海解放后,越劇界对导演队伍进行了培养与提高,使得导演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在华东地区举办的地方戏曲研究班期间,还设立了首届地方话曲评奖单项奖项——最佳导演奖,以此来提升導遊的地位与重要性。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受到了影响,但上海市还继续举办各种进修班,为未来复苏提供人才储备。
在这段时间里,越劇界的一些著名導師包括黄沙、韩义、陈鹏,他们都曾经荣获过最佳導遊奖。此外,还有石景山和洪谟,他们因其杰出的作品而受到赞誉。这些人物不仅对该时代的越劇产生深远影响,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从50年代开始,一些越劇導師開始提出了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论,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得 越劇 的舞台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转变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表达方式结合,以及提升整体艺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