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那些日子里,越剧刚入城时,其舞台装置简陋得很。台上通常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以迎合城市观众的审美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在运用和布置这些物品上,我们模仿京、绍等剧种演出老戏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不久,舞台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即京剧中所称之守旧),以美化舞台环境。桌围及堂幕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出,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
这段时间里,一些表演者在其私房桌围椅帔或堂幕上,不直接绣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以某种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来告诉观众某某演员在此献艺。如马樟花曾有一堂堂幕,上绣一匹马和一只猴的图案,这据说是取“马上封侯”的意。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新戏不断面世,越剧舞台逐渐出现了一些仿自文明戏的软幕布景,如1938年秋,由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便开始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引起了其他戏班纷纷效仿。当时上海戏界称这种布景为值班布景,也有人据其形式而戲称之为拉洋片。
1940年10月9日,《蒋老五殉情记》的新闻报广告登载着设计韩庾仙、灯光经纬、布景张光辉。这是越剧舞美人员首次在报纸广告中署名。此番成功,该剧创造连演63场的越劇史上的最高纪录。1941年12月,大来大戲院排練《恒娘》,也創下連續64場表演紀錄,這種硬件背景設計成为了後來其他劇團追隨者的標準。
1942年的袁雪芬改革更是开启了一股新的风潮,她聘请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并明确了编写、新导、新设、新装、新道具、新灯四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立了现代化音乐会制式于古典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她邀请韩义担任主持人,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革新,从服饰到道具再到灯光,每一步都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创新尝试。
到了1943年,大来大戲院又推出了《雨夜惊梦》,该作品首次使用聚光灯作为照明设备,使得整个视觉效果更加震撼。此外,该作品还采用色彩变化的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
然而,由于电影话剧影响过深,有时候会忽略传统艺术独有的特点,比如虚拟性和可舞性。但袁雪芬始终坚持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种独特且富有活力的艺术风格。这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