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沿革探究揭秘人物造型的演变过程

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演变:揭秘人物造型的演变过程与来源图片

越剧初入上海,舞台装饰简陋,逐渐加入桌围椅帔等装饰,以模仿京、绍剧种传统老戏布置。

后侧出现悬挂堂幕(绣幔),上绣苏绣、顾绣图案及主要演员姓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戏班在此演出。

30年代后期,越剧转向女子改良文戏时期,引入软幕布景,如《花木兰》、《冯小青》等剧开始使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

1939年7月,《雷雨》、《黄陆缘》首次采用立体式门窗硬片布景,为写实型硬片布景开创之风潮,并推广至各越剧戏班中。

1940年10月,《蒋老五殉情记》的设计是韩庾仙,而《恒娘》的硬片布景创连演64场新纪录,此后多部经典作品因注重舞台美术而大获成功。

1941年,《大家庭》请来话剧和电影界专家,对舞台美术进行了电影化、话剧化的改良。早期越剧舞台美术受话剧影响巨大,由此可见。

从袁雪芬主持的大来劇團改革開始,她邀請韓義為舞美設計師對越劇進行革新,使得戲曲中的每個方面都有所突破。如《古庙冤魂》,不僅使用了天幕燈光,更首創抢景方法來快速變換場面。此外,该团还在《雨夜惊梦》一劇中采用聚光灯作为照明源,加强了表現区的明亮度與清晰度。

然而,这也带来了对西洋戲劇寫實風格過於追求的一些問題,如生搬硬套到越劇舞台上來,這就會導致不協調現象。而後,一些藝術家們開始注重與戲曲表現、劇種風格相一致的裝飾設計,比如雪聲劇團上演的古裝家庭悲喜劇《孝女復仇》,其裝飾風格力求與故事內容相一致,並且能夠展現傳統建築特色。

總結來說,越劇從最初簡陋到後來精緻華麗,它們都經歷了一段艱辛而又充滿創新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吸收並融合了許多不同的影響,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獨特之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