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剧初入上海,舞台装饰简陋,只有几件未经打磨的桌椅,就需要适应城市观众的审美要求。于是,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以模仿京、绍等剧种传统老戏的布置形式。不久,后台出现了悬挂堂幕,以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图案多取自苏绣顾绣,有时还会绣上主要演员或戏班名,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
在30年代后期,越剧转向文明改良时期,随着新戏不断推出,软幕布景逐渐进入舞台。1938年秋,由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演出《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并开始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一变化引起其他戏班效仿。当时称这种布景为“值班布景”,也有称之为“拉洋片”。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剧场或戏班备有十多个不同环境的软幕布景片,但也存在重叠现象和表演不协调的问题。
1939年下半年,一些越剧团体尝试使用话剧式立体硬面布景。在7月份,大中华戏院由施银花、屠杏花主演的一出时装新戲《雷雨》,以及根据上海社会新闻编写的《黄陆缘》(又名《黄慧如与陆根荣》),都运用了木框三夹板制成的立体式门窗,为越剧开辟了具有三面墙意识写实型硬面布景。这一趋势很快在各大越剧队伍中流行并发展起来。
1940年的10月9日,《蒋老五殉情记》的广告登载于报纸上,其中署名设计者韩庾仙、灯光经纬、布景张光辉,这是首次在报刊上公开署名。这部作品成功创造了63场连续演出的记录。之后,《恒娘》的连续64场也是如此取得巨大成功。此后,一系列著名角色如姚水娟李艳芳(《啼笑因缘》、《魂断蓝桥》)、商芳臣魏素云(《秋海棠》)、筱丹桂(《满江红》)及马樟花支兰芳(《恩爱村》,均以注重舞台美术而受到赞誉)。
1941年10月19日,《梁武帝》的盛况被报道,该节目通过喇叭声音唱念,用机关技巧惊喜观众。此外,还有袁雪芬主导改革的一系列工作,她聘请韩义作为设计师,对服装到道具灯光都进行革新,使得新的现代风格影响深远。而1942年的10月,由袁雪芬领导的大来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电影话剧技术融入到古典艺术中,并建立了编导和设计人员之间合作机制。
到了1943年2月,大来社上演的是蓝明洪钧编导的小说改编版の梦幻故事「雨夜惊梦」,采用特殊构建与聚光灯效果增强心理表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作品,如「孝女复仇」、「琵琶记」利用特殊空间变换手法保持连贯性,同时展现传统艺术特点。在此期间,对于过度依赖西方写实手法影响传统艺术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