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历史。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越剧演的是没有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每场都有一个分场提纲记录着依次上场的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参加演出的艺人说戏,讲故事梗概,再说每个角色,并根据行当要求把每个角落实到演员。
在20年代产生到30年代兴起的绍兴文戏女班,是由男班艺人带教出来的,当时被女班称作老戏师傅的男班艺人,有些成了女子科班的教戏师傅,有些成了女子戲班的说戲師傅(即派場師傅)。他们向女传授表演路头戏的基本功,把唱词韵脚和各种赋子以及常演剧目中较为固定的主要唱词--肉子教给她们。这些工作已经蕴含着导演的一部分功能。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绍兴文戲女班勃興,劇種改稱越劇,姚水娟、施銀花、趙瑞花等演員,对演出進行改良,她們約請了文人、文明戲 演員及男 班藝人為其編導新戲,同时引進了一些新的戲劇觀念和表現手法。在排練時裝話時,也用過立體布景和音響效果。当时較為著名 的編導人員有樊篱、高雲龍等。他們代表作如《花木蘭》、《冯小青》、《孔雀東南飛》;汤笔花编剧、邢竹琴主演 的《盘妻索妻》;樊篱编导、高云龙助导,姚水娟主宰《蒋老五殉情記》等剧目。当时の编剧 和导员,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编剧和导员,因为这些改良新戲仍然没有完整 的文学 剧本,只是一个大纲 和分场 提纲,而在重点 场面 编一些唱词 和念白,并将它抄成单片发给 演员。
1938年9月3日,在通商劇場舉辦了首個以“特請平劇名角導影”為標題的大型宣傳活動,這是越劇較早在報上亮出導影一職之開端。同年11月11日,在天香 戲院舉辦了第二個以“張子范導影”為標題的大型宣傳活動,這是越劇導影名字登上報紙廣告之開端。
1942年10月后,由于袁雪芬在大来舞台树起新越剧旗帜,对女子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将成立以编写者(或称为话本作者)、指导者(或称为指挥者)为主体的人力资源部门,这样就形成了现代化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废除了路头说的方式,以更专业的手法去创造更多高质量艺术作品。这也是对整个艺术界的一个重要转变,它使得音乐与舞蹈更加协调统一,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完美无瑕。这也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文化开始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一步。
1954年的华东观摩会期间,由于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且支持经历过多次改革后的京沪地区各类曲目的发展,所以决定设立专门奖项来鼓励那些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继续推动这一行业向前迈进。此外,还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学习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与实践经验交流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内地与国际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曲艺团队内部技术水平提升,让许多国画家们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先进的手法,为自己的艺术作品增添更多色彩与深度。此外,这对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表现,更是在广泛领域展现出了这种精神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能看出一种不断追求卓越的心态,这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所必需的情绪支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时代背景下其他方面的情况,可以继续阅读相关资料,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