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则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即京剧舞台上所称之守旧),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图案纹样,一般都比较华丽、花哨,具有鲜明的装饰性。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了女子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改良新戏的不断面世,越剧舞台上逐渐出现一些仿自文明戏的软幕布景,如1938年秋,上演《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等剧,在天香戏院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引起了其他戲班の纷纷仿效。当时,這些布景也被稱為值班布景,或戲稱拉洋片。某些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劇場或戲班,也常备有十多堂不同的軟幕布景片。
1939年下半年起,一些越劇團體在表演時裝戲時開始尝試采用話劇舞臺上的立體寫實型硬片布景。是年的7月,上演《雷雨》,及根据上海社会新闻编写の《黄陆缘》(又名《黄慧如与陆根荣》),都運用了用木框和三夹板制成的小门窗開創了一個新的寫實型硬卡背景風格,比軟幕更能吸引觀眾,因此形成了一要演時裝戲需要配備適合硬卡背景的情況。
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時裝戲《蒋老五殉情记》的成功,该戏创造连续63场高潮迭起,最终成为当代最高纪录。之后,又相继有一批作品利用此技术进行创新,如马樟花、袁雪芬主导的大来大来社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验,并且逐渐推广到其他地区,使得这个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41年,由于电影话剧中的设备技术对现代化艺术影响日益显著,更大的变化发生在音乐部分——使用电子乐器取代传统乐器,而这对于古典曲目产生重大影响。此外,还有关于服装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服饰颜色的选择,以及是否应该保持古典风格或者融入现代元素等问题,这些都是当时讨论的话题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不同的声音开始涌现出来,有人认为应当完全保留传统,而有人则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艺术,以提高自身水平。这一争论一直持续至今,但无疑,它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
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这一变革并取得成功的人来说,他们通常会被视作是一位真正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又不畏惧挑战并愿意学习新事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证明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最悠久和最深刻的地球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而不失其独特性,从而保持其活力,并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