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越剧刚开始时,其舞台装置简陋,只有几件未经装饰的桌椅。为了满足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逐渐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这些装饰和布置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传统老戏的摆放形式。不久,悬挂堂幕(绣幔或堂幔)出现在舞台后侧,以增添美观和环境效果。桌围及堂幕上常用苏绣、顾绣图案,并有演员姓名、艺名或戏班名,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
有些私房行头会直接绣演员名字,而科班行头则属于戏班所有。也有演员通过象征性的图案来告诉观众他们在表演,如马樟花曾有一幅描绘马和猴子的图案,以取吉祥之意。
30年代末期,越剧进入改良文戏时期,随着新戏的不断推出,便出现了软幕布景如1938年秋姚水娟与竺素娥领衔的《花木兰》、《冯小青》、《天雨花》、《燕子笺》,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这一风格很快被其他戏班效仿,有人称其为值班布景或拉洋片。
1939年下半年,一些团体尝试采用话剧式立体布景。在7月,大中华戏院举办的一场时装戏《雷雨》及根据社会新闻编写的《黄陆缘》(又名《黄慧如与陆根荣》,都使用了木框三夹板制成的立体式门窗开创了写实型硬片布景。这类新式布景更能吸引观众,因此迅速流行并发展起来。
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练时装新作《蒋老五殉情记》,该剧设计由韩庾仙负责,该年的广告中首次见到设计师署名。这部作品因其创新而获得成功,连续63场上座记录。此后,《恒娘》的连续64场也打破了这一纪录。此类成功使得更多作品注重并讲究舞台美术,从而影响整个越剧界。
1941年,由于张石川戈戈陈明勋李萍倩等人的参与,对于服装化妆灯光道具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改良,使得每一次表演都更加接近电影化、话剧化标准。而早期越劇戲曲創作與發展受到話劇影響甚大,可以從這些記錄中看出。
到了1942年袁雪芬开始进行改革,她聘请韩义为舞美设计师,他对古典建筑梁枋屋架结构以及各种细节进行重新创造,为新型态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题材提供一种独特视觉效果,同时保留传统艺术精神,将其融入到现代化形态之中,使得这个时代成为改变我国戲曲艺术面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