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起源简介浦菊初虚实交错的舞美先行者

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道具制作领域卓有成就的技术专家。他的故事起源于江苏无锡县后桥镇,13岁时他踏上了上海鸿生灯彩店的学徒之路,这段经历为他未来的专业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灯光艺术,还培养了对戏剧道具制作的兴趣。

1954年12月,浦菊初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后来转到了上海越剧院,在那里他担任道具组组长。他从传统纸扎工转变为舞台道具制作高手,不断钻研和摸索,以至于成为了一名拥有高超技能的专业人员。最初,大型道具如龙椅、古代椅子和台子都是由雕花木匠精心打造,但这既耗时又昂贵,而且重量沉甸甸。当时,越剧中的梅花形或圆形古式台子边缘都需要雕刻复杂纹样,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料。

浦菊初并非放弃,而是通过与同事们一起不断努力,最终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地将传统制作方法替换成了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技术。这一革新使得大型道具变得轻便牢固,同时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对于小型道具,如花瓶、玻璃杯、酒壶等,他采用纸浆脱胎法和纸板制法,使它们更加真实且经济实用。此外,用透明纸脱胎制成的灯罩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它们可以完美模仿现实中的物体。

为了推广这一创新做法,浦菊初与同事共同创立了一套多元化的手工艺技巧,其中包括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脱胎法以及刻版法。这套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越剧演出,让其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轻盈而优雅,从而形成了越剧独特的风格。更值得赞赏的是,他还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剧院及劇团的人员,有60多人次前来学习这些精湛的手艺技巧。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浦菊初曾被评为上海越剧院和市文化局先进个人。而1975年5月,他被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在此期间直到1980年12月退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