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的演变历程:从无到有,绘声绘影
一、模仿与学习阶段
越剧起源于曲艺唱书,初期男班演员缺乏戏曲基础,只能模仿生活动作或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由于无丝弦伴奏和打击乐,表演中主要依靠人声增强节奏。这种形式简陋但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特点是缺少艺术性。
二、程式化发展阶段
进入上海后,为了立足和发展,越剧艺人们广泛学习其他戏曲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随着剧目向古装大戏转变,表演也逐渐形成完整角色行当,并走上程式化道路。女班则从创办之初开始进行基本功训练并学习各种表演程式。
三、独特风格形成阶段
新时期的越剧改革者如袁雪芬等建立了正规编导制,对表演提出了真情实感的要求,不再仅仅依赖于程式。在实践中,将昆曲舞蹈身段与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相结合,为越剧塑造了一种独特风格。
四、高级艺术成就阶段
建国以后,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自身创造,再次提升了越剧水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应用,使内心体验更为充实;多次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戏曲会晤使得越劇藝人接触更多其他戲種,並開啟了對外借鉴創新的窗口;研究班進修也幫助提高理论素養。此時期,以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优秀艺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他们所扮出的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五、六大类角色行当体系构建
现代越劇角色行當分为六大类:悲旦、小花旦(花衫)、闺门旦(文生)、正旦、小生(书生)以及武旦。这六个行当分别饰演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同时又根据不同的性别角色的差异细分出多种路子及称谓,为越劇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