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无到有的演艺探索阶段
越剧起源于江南水乡,最初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曲艺表演形式。第一批男班演员都是从唱书艺术家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并未接受过戏曲表演的专业训练,因此在表演上缺乏规范性和艺术性。初期,越剧主要模仿生活中的动作或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舞台风格。此时,音乐伴奏也非常简陋,没有专职乐队,只能通过人声或敲打来增强节奏。
二、程式化与融合发展阶段
随着越剧进入上海后,它开始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等。在这段时间里,越剧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角色行当,并走上了程式化道路。女班则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技巧,而武功技巧则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
三、独特风格成熟阶段
随着新 越 剧 时 期 的 到 来 , 越 剧 表 演 发 生 了 深 刻 变革。 以 袁 雪 芳 等 十 姐 妹 为 代表 的 越 剧 改 革 者 建 立 了 正 规 的 编 导 制 度,改掉了 过去 表 演 上 随 意 性; 强 调 从 人 物 出 发, 表 演 要 有 真 情 实 感;为了 提 高 表 现 水 平,一方面 从 昆 剧 中 吸 收 美 丽 的 舞 蹈 身 段,再 一 方 面 又 吸 收话 剧、中 外 电 影 凝 形 人 物 性 格 和 内 心 活 动 的 现 实 主 张 表 演 法 在 实 践 中 逐 步 将 二 者 融 为 一 体,在实践中逐步将二者融为一体,使得越剧表演既重视形体动作美化、提炼,又重视内心体验独特风格。
四、高级精致与创新发展阶段
建国以后,越劇通過對外對內文化交流與劇界自身創造,又有新的提高。在50年代,由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理論的一些合理部分被引入,使得越劇注重内心體驗之於戲曲藝術之貢獻得到充實與完善;多次舉辦國家級及地方級戲曲會展巡迴,以及各類研修班講習活動,不僅讓越劇藝人廣泛接觸其他種類,也為他們提供了學習他種藝術並借鑒創新的機會。此外,由於注意向兄弟戲種學習勤勉苦練,這使得表現手法更加豐富且精湛。
五、角色行当体系构建与丰富发展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水平提升,对角色的塑造也变得更加细致而深刻。一开始,由于题材单一,以至只有少数几个常见角色,如二小、三小等,但隨著題材拓寬和劇本多樣化,其角色的發展也日益繁荣。現在 越 劇 角 色 行 当 分 为 六 大 类:悲旦花旦闺门花衫正旦武旦、小生等,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角色的数量增加,而且每个角色的具体类型也更加细分,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而丰富的人物形象系统。这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心灵世界,也为未来更多创新的空间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