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她出生于浙江嵊县,一直对越剧充满热情。从小入四季春科班学习戏曲,初学男班丝弦正调腔,不久后与王杏花合作,受到她影响较大。袁雪芬倡导了越剧的改革,多数剧目为悲剧,她在传统唱腔音调中运用变音和重复,使得唱腔音调更加悲哀哭诉,并逐渐形成一种激进、下行的旋律特点。
1943年11月,在《香妃》一剧中,与琴师周宝才合作,为尺调腔打下了基础,这是袁派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推移,尺调腔不断丰富,不仅完善了板式结构,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了新时期,为流派产生提供了条件。
袁派以其低沉哀怨的声音和叙述性的倾诉性著称,但也注重唱腔层次变化,以情带声,让每一段歌词都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在演唱技巧上,她擅长依人物特定性格和感情创造新的声音,不追求曲调繁复,而是以真情实感扣人心弦。她运用特殊节奏形式改变字位节奏,使唱词语气紧密结合起来,如在《西厢记》中的“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通过拖腔回显喜悦之情。
袁派十分讲究重点句子的演绎,用喷口、气口等技巧进行特殊处理,如《祥林嫂》中的“阎王要把我一锯两半分”,以重音强调二字并使用喷口吐出,再通过拖腔回显恐惧之感。而甩腔则通过句幅扩充、节奏顿挫等手法使旋律迂回曲折,如《白蛇传·断桥》的到如今凤泊鸾飘两地怨,以及《祥林嫂》的这真是走也难来留也难进退两难怎安排等,都展现出了深沉含蓄韵味美好的艺术魅力。
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许多演员师承其而自成风格,如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张云霞等。此外,还有上海的朱东韵、方亚芬、华怡青以及南京的陶琪等,都受到了她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