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无到有的演艺探索阶段
越剧,源自浙江宁波与上海这两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起初是由唱书艺人转变而来的。第一批男班演员几乎都是从未接受过戏曲表演基础训练,他们在表演上只继承了唱书的曲调,并缺乏任何基本功训练。在早期,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没有专用的行头(戏装),他们主要模仿生活动作或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但这些都没有规范。
此时期,表演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简陋粗糙,缺乏艺术性。由于没有专职乐队,无丝弦伴奏,无打击乐,因此在表演中只能通过人声或拍桌子来增强节奏。
二、程式化技巧发展阶段
随着越剧进入上海后,为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发展需要,它们开始广泛学习和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技巧,尤其是绍兴大班和京剧。随着剧目向古装大戏转变,其表现在适应这一变化逐渐形成完整的角色行当,并走上了程式化道路。
女班从成立之初就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程式;武功技巧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如金荣水教导眼法、身法、步法、手法,而王和千则教授武功。
三、高级艺术成熟阶段
进入新时代之后,越劇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以袁雪芬等十姐妹为代表建立了正规编导制,这一改革推翻了过去随意性的表现方式;强调以人物为中心,让每一次台上的行为都充满真情实感;为了提高水平,一方面吸收昆曲中的优美舞蹈身段,一方面也融合话劇、中外電影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现实主义方法,在实践中将两者融合,使形体动作美化与内心体验相结合。
四、精湛完善阶段
建国以后,越劇进一步通过对外交流与自身创新的双重努力实现了新的提升。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对越劇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它更加注重内心体验并得到丰富完善;全国及地区性的戲曲會展以及巡迴公 演使得越劇藝人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戲種,从而开阔视野,为横向借鉴提供条件。此外,对於研究與進修也极為重要,如袁雪芬參加中國戲曲學院研習班學習對後續作品《西厢記》、《祥林嫂》的再次加工產生積極影響。
五、高峰之巅:独特风格形成
目前 越劇已經達到高峰,其獨特風格包括明確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任务,以及重視形象完整性鮮明度獨創性等,這些优秀の角色塑造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同时,由于不断向兄弟艺术品种学习,不断勤学苦练,使得越劇的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更精湛。在排场《情探》時傅全香曾師從川劇藝人周慕蓮陽友鶴學習增加語言資源。此階段 越劇從無到有,不斷吸收創新逐步從低級形式發展至高級形式並且形成自己的體系與獨具特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