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无到有的演艺探索阶段
越剧起源于曲艺唱书,最初的男班演员都是来自唱书艺术家的新人,他们对戏曲表演技巧一无所知,只能模仿生活动作或借鉴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由于缺乏专业乐队和伴奏,表演中没有音乐和锣鼓的配合,只能通过口语或手势来增强节奏。这种初期的表演特点是生动自然,但形式粗糙缺乏艺术性。
二、程式化演绎阶段
在上海发展后,为了立足和扩大市场,越剧家们学习了其他戏曲剧种,如绍兴大班和京剧等,这些学习成果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角色行当,并走上了程式化道路。女班则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程式;武功技巧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
三、特色塑造与融合阶段
进入新时代之后,越剧经过不断改革,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以袁雪芬等为代表的一批改革者建立了正规编导制,使得表演更加规范;注重人物真实感,不再仅仅依赖于外部程式;同时,又吸收昆曲舞蹈身段和话剧、中外电影刻画人物性的现实主义方法,在实践中将二者融为一体。
四、高级精致发展阶段
建国后,由于文化交流加深及自身创新的积累,再次推动越剧艺术向前发展。50年代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影响,使得内心体验成为更重要的一环。此时期越劇也通過對外參觀、內容創作等多種方式進步不斷,其中包括參與研究班學習,以及通過與兄弟戲曲類型交換理論經驗,這些都促進了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之間的互動與提升。
五、角色行当体系构建
随着越剧艺术形式的进步,其角色行当体系也逐渐完善,从单纯到丰富多样。在早期,由于主要表现农村爱情婚姻题材,对子戏,因此以二小、三小为主。而随着题材拓展,现在已分为六大类: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小生,每个角色的特点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些角色的塑造又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各类文艺元素完成的。这一系列变化使得越劇在中国戲曲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後來更多劇種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