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戏曲世家。1922年,她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11岁时进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表演。在那里,她首先学的是男班的丝弦正调腔,这种风格对她的后来的唱腔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后她与王杏花这样的女子越剧四工腔代表人物合作演出,这段经历也对她日后的唱腔产生了重要影响。1942年10月,袁雪芬提出了越剧改革的想法,她倡导以悲剧为主,并且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在传统唱腔音调基础上进行变换和重复,以形成一种悲哀哭诉的声音特色。这一创新在《断肠人》中的“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一著名段落中得到了体现。
接着在1943年的《香妃》中,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她进一步完善了尺调腔,为后来的流派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不仅使得板式结构更加完善,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对整个越剧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袁派最早出现的一些特点包括低沉哀怨的声音,以及叙述性的倾诉性。然而袁雪芬注重唱腔层次变化,不拘泥于严格格式,而是根据角色情感需要来打破这些规则,使声音既平稳又充满力量,如《忠魂鹃血》中的痛责、以及《绝代艳后》的冷宫和三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当袁派尝试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时,它继续发展并吸收其他流派元素,比如1950年的《相似树》,在此期间 袁雪芬与刘如曾合作,将男调因素融入其中,从而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感。此外,在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中,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六字调声线,同时吸收来自豫、扬、徽等地方戏曲元素,使其变得热情而生动地塑造女英雄梁红玉的声音形象。
总结来说,袁派以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闻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依据人物特定性格和感情来创作声音,而非追求过分复杂或华丽的声音表现。她擅长运用特殊节奏技巧使声音紧密结合词语,让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情感真实度。而通过重点歌句的处理,以及喷口气口加虚词等技巧,使得每个音符都显得特别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