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道具技工。他的故事起源于江苏无锡县后桥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3岁时,他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在鸿生灯彩店学徒的生活。在那里,他逐渐掌握了灯光和道具制作的基本技能,并且在完成学徒期后,也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充满创意与挑战的地方。
1954年12月的一天,浦菊初决定向更高层次迈进,当他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最终成为上海越剧院的一员时,他的职业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越剧院,他担任道具组组长,这个职位不仅要求他有着扎实的技术基础,还需要他不断创新,以适应越剧演出的特殊需求。他从传统纸扎工转变为舞台道具制作师,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各种精美而又实用的道具。
为了解决那些重量沉甸甸、成本昂贵的大型木制品的问题,比如龙椅和古代椅子,以及台子的制作问题,浦菊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利用纸浆和立粉盘花,不但减少了重量,还节省了时间和资金,使得这些大型道具既轻便又牢固。对于那些复杂雕花图案装饰的手工艺品,如梅花型或圆形古式台子上的纹样雕花,由于使用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方法取代传统方法,这些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除了这些大型道具之外,小巧精致的小物件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玻璃杯、酒壶等。但是这些小物件最初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只是因为它们太易损易碎,所以很难保持演出期间完整无缺。于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套新技术诞生了:用透明纸脱胎制成灯罩,再用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脱胎法以及刻版法制造杯盘、花瓶等小物件,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保持着原有的真实效果。
此外,浦菊初还培训了全国各地众多剧团人员,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这类特殊的艺术品。他因其卓著贡献,被评为上海越剧院及市文化局先进个人。而1975年5月至1980年12月间,他将自己宝贵经验带入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将专业知识与教育相结合,为更多人开启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方式、新理念的大门。这段经历让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而他的精神则永远激励着每一个追求艺术梦想的人。